孙 超 | 难忘的台北“金学”行

金瓶梅解读评论阅读模式

庆贺恩师黄霖先生七秩华诞的泰山雅集仿佛就在昨天,而旦复旦兮,转眼已过十年。
记得十年前,我在纽约哥大的一间小教室里写作《与黄霖先生相处的日子》,那时很担心毕业就要离开先生,从此分居两地,难得再常相聚。
好在与黄先生因缘绵长,毕业后我留沪任教,有了继续与先生相处的地利之便。
这些年,黄先生对我十分关心,润物细无声,对我为人为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往事历历,可记者很多,我特别想说说跟从黄先生去台北参会的一次学术旅行。
在这次旅行中我感受到了先生不尽的真意深情,写出来或许能呈现黄先生一个不一样的侧影。

作者(右)与黄霖先生

2017年4月底,应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邀请,我陪黄先生赴台参加了首届“《金瓶梅》青年学者论坛”。
在踏上宝岛之前,我又重温了久萦心间的少年梦,心中暗想这次一定要乘会议间隙去看望多年未见的大舅。
飞机上闲聊,我了解到黄先生已多次来台,这次除了作为中国金瓶梅研究会会长开幕辞致和指导青年学者研讨外,他的大部分时间要去图书馆看书。
听了黄先生的大致计划,我心中好生惭愧。先生想的都是两岸的学术交流、学问的孜孜以求,我想的却是私事。更何况陪年迈的老师参会理应尽到照顾之责,于是我很快便压下了私心杂念,与老师只谈与会议和读书相关的事了。
这是一个很特别的“金学”论坛,由台湾师大胡衍南教授、李志宏教授尽心操办,宣读论文的是我们十五位两岸青年学者,评议人是陈益源教授、徐志平教授、曾庆雨教授等十五位两岸著名明清小说研究专家,还有黄霖师和王汝梅教授二位金学大家临场点拨。
这种形式在“金学”史上还是第一次,黄先生对其非常重视,在开幕式上曾动情寄语与会的青年学人要将“金学”事业发扬光大。

2017(台北)金瓶梅青年学者论坛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02.html

与会代表和导师合影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02.html

对我而言,充分的交流不仅让我提交的论文有了正确的修改方向,还收获了不少新知旧雨的醇厚友谊。这真要感谢黄先生对我参会的推荐和督促。
论坛的日程安排得很贴心,考虑了青年人初次赴台的兴趣点,比如安排游览台北故宫,品尝士林小吃等等。
我去台北故宫时,黄先生正在台湾师大图书馆阅读藏书,他有很大的收获,发现了一个未曾见过的归有光集的评点本。
在台北故宫,我除参加由王汝梅先生指导阅览珍藏于此的《金瓶梅词话》“介休本”的小型学术活动外,只是观光,漫无目的。
当我正兴味津津地欣赏那棵著名的翡翠白菜时接到大舅电话,问我晚上可否一起用餐,并反复叮嘱请上黄老师。我答应了,但颇为难。
我知道黄先生是惜时如金的纯粹学者,不喜应酬,但我也深知大舅是好客之人,故不忍直接拒绝这位对我关怀备至的九旬老人。
我试探着在电话里向黄先生禀明大舅邀请之意,没想到先生竟爽快地说:“我倒想见见你这位九十岁的大舅!我们一起去吧!”

作者与大舅家人及黄霖先生合影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02.html

在捷运上,我简单向黄先生介绍了一些大舅的情况及我和他的深厚感情。
路途似乎很长,我内心很不安,毕竟让年迈的先生受了额外的劳碌。
大舅早已等候在捷运站,小走一段路就在饭店里见到了舅母和表哥一家。
聚会是欢愉的,大舅是兴奋的,当听到黄先生对我的一些肯定时,大舅脸上闪闪发光。当年他坚决支持我读研究生而放弃做公务员,不少亲人对此不满,现在黄先生的话让他分外开心。
他由衷地感谢黄先生,近日虽衰老到不能出门,但听闻我获评了教授,还专门打电话来叮嘱我一定代他向见过面的黄先生致谢。那个夜晚,我心中满是对先生的感激,因为他如此完美地圆了我赴台拜舅的少年梦。
黄先生也很高兴。我想,他一定是为成人之美而高兴。他无私奉献的一生不知成就过多少人的美梦!
在回酒店房间的廊道里,他微笑着说:“你这位九十岁的大舅很豪爽,很有一点魏子云先生的做派,大概是因为他们都是军人出身。”
黄先生最重情谊,他在台北这个特别的夜晚,禁不住想念已过世多年的金学挚友魏子云先生了。
黄先生每次出差都会和师母徐甘在约定的时间打电话。
先生这次到中和吃饭由于时间较长,因而错过了通话。一回房间,先生就赶紧打电话给师母,可怎么打也不通,这下可把先生急坏了。
先生认为是手机卡出了问题,让我帮他取出检查。我反复安装试拨,确定不是卡的问题。这让先生更加担心,我也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儿。
好在停了一会儿再拨,电话那头传来了师母熟悉亲切的声音。原来师母刚才一直在和妹妹通话,先生的来电始终未曾接入。这时,看着黄先生欢喜的神情,听着完全听不懂的“上海闲话”,我只觉得先生和师母一片深情。
我初入师门时就曾听到师兄师姐们谈起先生如何细心地照顾行动不便的师母,师母如何细心地照顾患了重病的先生。这十多年我亲见了黄先生和师母相濡以沫、伉俪情深。
他们朴实的体贴,浓挚的深爱,早已是黄门弟子津津乐道的佳话。
在台北的短短几天里,黄先生始终为学术开拓和查找资料而忙碌。
印象最深的是他带着我参访了郑文惠教授主持的政治大学文学院数位人文中心,向郑教授详细了解了该中心数字人文研究的运行方式。
郑文惠教授热情地分享了如何通过大数据探寻中国文学史或思想史中被忽略的议题与方向,还为我们分析了数字人文研究的发展趋势。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02.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0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