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憎享 | 《金瓶梅》俗谚求因

金瓶梅解读评论阅读模式
要人们消极地听命于天「劝君凡事莫怨天,天意与人无厚薄」,不怨天只能反求诸己,《名贤集》开篇便倡:「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63.html

天命观长时期地统治着人们,在天命面前,人丧失了独立的自我。因自我无力,转而崇拜天力;积淀为民族的顽固的思维定式,已经成为社会心理痼疾。
「天道往还,果报不爽」的果报观念,掩盖了社会的罪恶,开脱了社会的罪责,扼杀了人为正义而伸张的主动性。
软弱而又可怜的人,自己丧失了惩恶的力量;社会又是恶势力的集结,社会不仅不惩恶反而助恶,人们只好乞求于天与神了。
「莫道天不知,天只在头上,昭然不可欺。」(81
「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举意早先知。」
「休道眼前无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59
 
无可奈何的人们,看不到天公主持公道,看不到果报的果,便生幻想:今生得不到的,期待于来世;现实中得不到的,期待于冥冥。
本不能报,看不到那显报时,便互慰与自慰,认作是「不是不报,时辰不到」。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75,《增》,《名》)
这句谚语流传久远深入;不仅《金瓶梅词话》《增广贤文》等,且为多部元杂剧早已采用,如无名氏《来生债一折》等等;继后的小说《恒言》第三十三回、明代徐元《八义记》《西湖二集》卷五皆采用。
这种「果报不爽」麻醉人们,消极地等待「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6287、《增》《水》、119)。
好心的人们,盲信「人害人不死,天害人才死」(12),《增广贤文》此谚作「人着人死天不肯,天着人死有何难」。
天道岂能公正,现实是严酷的,常常是「好人不长寿,祸害一千年」(73),恰便是天公误人、害人之处。愚昧的人们,不能手报而期待天报,不得现报寄希望于后报。
佛家有三世报之说,名僧释运《报论》:
「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见于此身;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三世,百世千世,然后乃受。」
 
人们消极地等待无期隔世的报应以自慰。一切道德,只规范讲道德的人;一切法律只约束守法的人。善良的人崇德守法而「诸恶勿作」。
天命果报对善良的人是麻醉剂;而对恶势力反而是隐蔽所。善良的人彻底解除武装,放弃斗争,求报于来生后世;恶人以此作掩体,为非作歹,行乐于当世。在那个社会,金钱便是天理,金钱大于天理。
《金瓶梅词话》中的西门庆比《水浒传》中的西门庆更加为非作歹,然而报应呢?在《水浒传》中是现报,做了武松刀下之鬼。
而在《金瓶梅词话》中仅仅是纵欲身亡的「快乐死」,似乎是做鬼也风流。正因为他们看破了天道果报的骗局,才肆无忌惮地为所欲为。
王六儿劝丈夫携款潜逃说:「自古有天理倒没饭吃哩!」(81软弱的人们,丧失了自我。自己不去抗争,总希望别人来解放自己。寄希望于明君、贤相、廉吏、义侠。对统治阶级绝望之时,转而寄希望于义侠。
万般无奈之时,还以为在人世之外有着驾驭人命运的天道。当发现天也并不清明,即天昏地暗之时,还寄希望(《增》,《名》),于恶人之间的以毒攻毒的火并。
「草怕严霜霜怕日,恶人自有恶人磨」《金瓶梅词话》「恶人见了恶人磨,恶人见了没奈何。」:不是恶人而是善良人无可奈何,叫天不灵,呼地不应:受着人与天的双重欺弄。
善良是软弱的替代词:「良善被人欺,慈悲生祸害」(38),「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76,《增》)。
这句谚语不是善良人们的觉醒,而是作恶之人的信条。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63.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63.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63.html

在诸恶面前,只留给善良的人一个「忍」字。
《金瓶梅词话》中俗谚反复倡扬「忍为高」的人生哲学。「一切诸烦恼,皆从不忍生」(99),「祸患每从勉强得,烦恼皆因不忍生」(35)。
忍的人生哲学,早在元代即已形成完备的体系。元代许名奎即着有《劝忍百箴》。
任何人并未想对忍一笔抹杀,如互谅互让的互忍;如顾全局的小忍不乱大谋等等。然而就忍的人生哲学的总体而言,无争的忍终归是消极的。
「休争三寸气,白了少年头。」(《名》)
「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798799,《名》)
「一切万般将不去,赤条条地见阎王。」(80
「点头才羡朱颜子,转眼变为白头翁。」(15
「白发不随丽人去,看看又是白头翁。」(《增》)
 
告诫人们:人生苦短,一切转眼即逝,化为乌有。「君子不与命争」,在忍中苟安。忍成了中国人的精神重负,长时期地桎梏着人民。
忍还被具体化了,《增广贤文》「忍:得一时气,去得百日忧;近来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
不仅以「乌龟法」处世,还要人们装痴作傻,倡「痴汉」精神,《增广贤文》以倡痴作为该书的结束语。《金瓶梅词话》也倡痴:「只恨闲愁成烦恼,始知伶俐不如痴。」(35
罪恶的社会,惧怕聪明的先觉看穿罪恶的所在,故而容不得那先觉之士:夫时代之不容,乃先觉之常刑。社会对先觉之士,常施以刑戮,人们只好装痴守拙了。
前引诸谚,不独《金瓶梅词话》,而且为戏曲小说所广泛采用。究其因,是中国人的思维观念决定文学的劝惩观。
也不独《金瓶梅词话》,许多戏曲小说都打着劝善惩恶的旗帜「侈谈果报」(〈金石缘序〉)。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63.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06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