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金瓶梅》第一回开篇,又作了进一步说明:「见的这部书(指《金瓶梅词话》)反做了导欲宣淫的话本。」他说的「前集」,就是《金瓶梅词话》。
所以名为「词话」,是因为小说里「类有诗词」,「多用旧曲」;而且把这类「词话」径直称为「话本」,和宋元话本相题并论,真是一语破的,深中肯綮。
众所周知,话本是民间说话人的「底本」,这是国内外学术界一致公认的事实,《金瓶梅》亦应在其列。因为此书既云「词话」,就厘定了它的艺术范围。
所谓词话,是兴盛于元明两代的民间说唱艺术。词话,亦即话本,这一艺术形式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它的本质特点,也就是丁耀亢所说的「类有诗词」,亦即《醉翁谈录》甲集卷一〈小说开辟〉所说的「吐谈万卷曲和诗」。
词(含曲和诗)是可唱的韵文,话指说散,话本就是词话本的简称,「话本」之「话」,指的就是词话。长期以来,研究者往往把「话本」之「话」理解为只说不唱。
此说并不符合现存宋元话本的实际,我们只要看看话本里出现的数量不等的诗词韵文和读一读《快嘴李翠莲记》这类话本,就可一目了然。
这绝不可视为一个小小的名词解释,而是涉及中国小说艺术发展史上出现的一个重要环节,即中国明代成书的长篇小说,无一例外地都经历了一个词话的发展阶段。
根据不止一种明代记载,《水浒传》《平妖传》的成书过程,都有过一个词话阶段,只是早已失传不存了。唯有《金瓶梅词话》,可说是中国宋元明三代通俗长篇小说发展中唯一现存的词话本,是长篇小说词话本仅存的活化石。
中国长篇小说的成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起码不少于宋元明三代。早在《三国志演义》成书之前《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已经制订出三国故事的基本框架;另外,元杂剧的五十余种三国戏,场面恢宏,形象丰满,也为《三国志演义》的成书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水浒传》《西游记》也有类似过程。由于长篇小说人物众多,结构宏伟,情节复杂,它们需要较长时间的流传和积累。
一般说来,是先有单个的故事,然后才汇为三国、水浒、西游故事系列集群,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正是在此基础上加工写定而成书。
当我们勾勒了和《金瓶梅词话》几乎同时成书的这几部长篇名著发展脉络之后,不言而喻,这些长篇小说的作者,绝对不会,也绝不可能是某一位大作家大手笔的个人独运,而是众多民间艺人、书会才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它们的最后成书,也必然是长期流传、世代累积的结果。细检《金瓶梅词话》作品实际,我们可以得出它是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这个结论。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23.html
首先,《金瓶梅词话》中保留的可唱韵文之多,有目共睹。有的回文字不长,韵文所占比重却很大,如第八十三回,除回首韵文外,竟一连用了〔寄生草〕、〔雁儿落〕等七支小曲或小令,两首诗赞,一长段赋体韵文。
况且这一艺术形式,并非单见某一回或某几回,而是贯串全书。
我曾经作过一个粗略统计:一部《金瓶梅词话》,其中曲、词、诗、赞、赋及其他俚俗可唱韵文,竟有五九九种。而细心的读者从它说散文字里面,仍然可以发现有大段韵文夹杂其间。
试以第八十六回王婆领走潘金莲时,她们之间的这段对话为例:
王婆:「金莲,你休呆里撒奸,两头白面,说长并道短。我手里使不得你巧语花言,帮闲钻懒。自古没个不散的筵席,出头椽儿先朽烂。人的名儿,树的影儿,苍蝇不钻没缝的蛋。你休把养汉当饭。我如今要打发你上阳关。」
金莲道:「你打人休打脸,骂人休揭短。常言一鸡死了一鸡鸣,谁打锣,谁吃饭,谁人常把铁箍子□。那个常将席蔑儿支着眼。为人还有相逢处,树叶儿落还到根边。你休把人赤手空拳往外攒。是非莫听小人言。正是:女人不穿嫁时衣,男儿不吃分时饭。自有徒劳话岁寒。」
这是典型的一例。证明说话人在说书时,亦琅琅上口,韵味铿锵。说唱成分这样多,气氛如此浓厚,用现代小说创作方法去衡量,似乎很难理解。
其实,正是为词话这一艺术形式所制约,说了一段之后就得唱,不分时间、场合,也无论是否符合人物性格发展逻辑。
譬如,第七十九回描写西门庆临死之前,几度昏迷,竟还有气力唱出一支〔驻马厅〕的曲子;尽管吴月娘其时已悲痛欲绝,又竟能回唱一支曲子。
其次,大量采录、抄袭他人之作。《金瓶梅词话》对宋元话本,元明杂剧、传奇作了大量采录。第一回开头就用了《清平山堂话本》中〈刎颈鸳鸯会〉的入话,把「丈夫只手把吴钩」借来,中间仅改一个字。
接下去对潘金莲的描写,则参照了《京本通俗小说》第十三卷〈志诚张主管〉。
第三十四回和第五十一回西门庆两次提到的阮三与陈小姐一案,见于〈戒指儿记〉。第七十三回薛姑子讲说的故事,直接采自〈五戒禅师戏红莲记〉。对此,不少学者作了精心查考,一一比较钩稽。
其中,以美国韩南教授的〈金瓶梅探源〉一文最为博洽完备。他指出有九种话本或非话本小说的情节,被《金瓶梅》所借用,或用作穿插,除上面提到的几篇外,尚有〈杨温拦路虎传〉〈西山一窟鬼〉《如意君传》《新刊京本通俗演义全像百家公案》〈新桥市韩五卖春情〉。
唯最后一种不敢苟同,即《金瓶梅》第九十八回、九十九回写陈经济临清遇韩爱姐,源于〈新桥市韩五卖春情〉。恰恰相反,收在《古今小说》的此篇,是改写了《金瓶梅词话》。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23.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