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贾府不唯赵姨娘无此可能,连身分不明的袭人嫁人还受讥议呢。
「存天理,灭人欲」,礼教规范以束缚和扼杀人的自然需要为基本特征,红楼女儿「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大悲剧正是由此酿成的。
《金瓶梅》写的是人欲无节制地发泄所制造的丑剧。在这里人对于「财」与「色」的欲望,撕去了斯文面具以露骨的形式得到张扬和膨胀。
这里虽然仍以男性对女性的占有为主,西门庆凭借着金钱和权力可以恣意玩弄女性,对他的妻妾甚至奸占的女性有很强的占有欲。
不过与世家不同的是,他对自己如夫人的贞操方面的要求也较为宽松,不仅「既往不咎」,即对于新发生的「失误」也能够原谅。
与贵族男女的「偷鸡摸狗」不同,这里的「男盗女娼」,也有着较高的透明度,少一些虚伪性。
这一些比较容易理解,它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可问题还有另一面我们也不可忽视:自人类文化发展的角度视之,以贾母为代表的「大家风范」比吴月娘的「小家子气」有着更高的伦理价值和审美意义。
87版电视剧《红楼梦》剧照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25.html
人的伦理或审美的教养都是具体的,不仅各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而且同一时代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也有着不同的追求,我们必须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给予评价。
虽然在历史前进的序列中一般说来是后来居上,后来者所代表的伦理规范和审美追求也更为先进,更为合理,但社会历史现象绝不能用数学方法来进行简单的是非判断。
因为在对立的社会群体之间的教养规范,除了有互相排斥的一面,还有其相互渗透的一面。
历史在不断扬弃自身的前进中,不光要否定,而且还要吸取和继承。
故一种新的伦理或审美形态出现之后,在其取代旧的伦理形态或审美形态的过程中,除了其根本质优于旧形态之外,还必须吸取和借鉴旧形态的合理因素,才能发展和完善自己。
因而二者之间的比较显得十分复杂,用简单的是非判断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我国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应该承认这一文明是由那一历史时期在社会上居支配地位的地主阶级垄断的。
而人际交往的伦理规范及人的文化的审美的教养正是这古代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贵族阶级作为地主阶级中文化水准最高的一个阶层,是地主阶级在文化方面的代表,尤其是文明教养的代表。
「王谢风流远」,红楼时代,它的作者犹以「魏武之子孙」和「文采风流今尚存」为荣。直到近代民主革命之际,它的先驱们仍然理想「光复旧物」,期望着「复见汉官威仪」。
只要你沿着历史前进的脚踪排比一下,这些「威仪」「文采风流」「雍容揖让」等等,每一时代都是与那些「衣冠世族」与「诗礼世家」联系着的。
刘姥姥进入大观园之后曾发过深深的感慨─「怪不得说礼出大家」,如果我们仅仅从批判封建礼教的虚伪性来看那就未免显得片面了,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这句话就有了全新的意义。
是的,「礼出大家」,在探讨古代的文明教养时,我们的眼光就不能离开那「王谢风流」,不能离开「崔卢李郑」,就不能不对「贾史王薛」刮目相看了。
比起贾府的「爷们」来,暴发户西门庆颇有带着新的气息的有异与彼的价值观念、伦理观念和审美追求,并且有着与之相称的自信与自我感觉。不过这仅是问题的一面。
《金瓶梅词话》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25.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25.html
《金瓶梅》第五十七回,西门庆十分得意地欣赏自己的儿子官哥儿时,就表现出那心境的另一面:「儿,你长大来,还挣个文官,不要学你家老子,做个西班出身,虽有兴头,却没十分尊重。」
这个山东屈指可数的大富翁,尽管凭着实力,已经可以大摇大摆地亵渎招宣世家的阃帷,可以傲慢地成为老皇亲的典主,然而在官僚及贵族世家的威仪和风范面前,他仍感到自馁和空虚。
今日腰缠万贯的新大亨们,尽管有私人轿车,有小蜜二奶,可以灯红酒绿,出入豪华酒家,但面对「七品芝麻官」的威仪,仍感若有所失,恐怕也是这种心态。
首先是「大家」最讲究风范教养。大观园发现绣春囊引起一片惊慌,面对着凤姐的委屈和哭声,王夫人哀叹:「这性命脸面要也不要!」小家重实惠,大家重体面。把体面看得比性命还要紧!
西门家的教养是在生活实践与社会习惯的浸染下自发形成,贾府的教养则重视人为的塑造:
三、家长和专职教养人员的培训。贾府的哥儿和小姐都配备有「教引嬷嬷」,其任务就是负责对年幼主子进行言谈举止等礼仪方面的教育。
怡红院内为宝玉祝寿,都要等查夜的管家娘子走后才能开始。一次宝玉对袭人等直呼其名,被林之孝家的「排喧」了一大气,讲大家公子的调教,委婉地劝导宝玉:
「这些时我听见二爷嘴里都换了字眼,赶着这几位大姑娘竟叫起名字来,虽然在这屋里,到底是老太太、太太的人,还该嘴里尊重些才是。若一时半刻偶然叫一声使得,若只管叫起来,怕以后兄弟侄儿照样,便惹人笑话。说这家子的人眼里没长辈。」
经过袭人们的解释,说这是偶一叫之,林家的才说:「这才好呢,这才是读书知礼的……这才是受过调教的公子的行事。」
贾府的妇女,大都从小读过书,巧姐很小就读「列女传」和「孝经」,李纨和探春姐妹都上过学。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25.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