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兴勤 |奇书《金瓶梅》之「平」中见「奇」

金瓶梅解读评论阅读模式

色段子履鞋,清水绒袜儿,摇着扇儿,在街上阔行大步,摇摆走着。但遇着人,或坐或立,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就是一回。(第三十三回)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62.html

就其穿着打扮而论,俨然有绅士风范。但是,时值八月中旬,气候变凉,还仍然着纱摇扇,显然与时令不合。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62.html

身上的轻纱软绢与脚下的清水绒袜,这身十分不协调的装扮,就给人以滑稽感。以其当时家境,当然不可能像西门庆那样四季皆备阔绰衣服。但是,他为了在邻里街坊前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不得不穿着这套过时的衣衫招摇过市。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62.html

至于那走走停停、或坐或立的情态,则透露出其装腔作势、得意忘形的空虚心理。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62.html

以一破落户,谋得富豪店铺中伙计,便有威加海内之气概,形之于态,发之于言,正所谓「小人得势驴儿样」,表现出他寡廉鲜耻的个性特征。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62.html

当街坊张好问以「缺礼失贺」为名,拉他坐下、佯道歉意时,韩道国则飘飘欲仙了: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62.html

那韩道国坐在凳上,把脸儿扬着,手中摇着扇儿,说道: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62.html

「学生不才,仗赖列位余光,在我恩主西门大官人做伙计,三七分钱。掌巨万之财,督数处之铺,甚蒙敬重,比他人不同。」(第三十三回)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62.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62.html

一种傲慢、轻浮、目空一切的神态跃然纸上。那把晃来晃去的扇子,恰似戏剧角色手中的一个砌末,摇出了他那自鸣得意的心理。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62.html

而且,唯恐别人还不明白他的身份,一再加重语气,强调他是西门庆家伙计,具有「比他人不同」的特殊地位,企图拉大旗作虎皮以镇住街坊。

在韩道国夸夸其谈、自我吹擂、得意忘形之时,一旁的白汝谎,以「闻老兄在他门下只做线铺生意」(第三十三回)一句,轻轻地揭穿了韩道国的掉谎欺人。

但是,厚颜无耻、善于机变的韩道国,却以一「笑」掩饰内心的慌乱和不安,说道:

二兄不知:线铺生意,只是名目而已。今他府上大小买卖,出入赀本,那些儿不是学生算账!

言听计从,祸福共知,……就是背地他房中话儿,也常和学生计较。学生先一个行止端庄,立心不苟,与财主兴利除害,拯溺救焚。凡百财上分明,取之有道。……(第三十三回)

这一番不着边际的自我吹嘘,把自己打扮成西门家中半个主子,遮掩了他的伙计身份。

但是,其间却也透露出一个真实的消息,那就是豪强地主与帮闲无赖之间的互为依附的关系。

金瓶梅》连环画

西门庆是清河县剥削阶级阶层的核心人物,为了泼天富贵,他上下其手,一方面与朝中权相阉竖勾结,博取一官半职;另一方面又与府县胥吏牵连,扩大政治势力。

如此的四处伸手,便组成一面纵横交错的封建统治网。同时,他的聚敛钱财,搜刮百姓,横行乡里,有时还要假手于应伯爵、韩道国之类的社会渣滓。这伙人是他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

金瓶梅》是通过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反常现象,来揭示人物性格的内涵。其他几部奇书,则多是借助于大场面的铺染来烘托人物,在生死搏斗中展示人物风貌,都同样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可见,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流传后世,不仅在于「其事甚奇特」,还看它能否反映生活的本质。舍此,就很难有艺术的生命力。

正如高尔基在《论文学》中所说的,「艺术家应当具有把现实生活中一再出现的现象加以概话─典型化─的能力。」[1]

「文学的事实是从许多同样的事实中提炼出来的,它是典型化了的,而且只有当它通过一个现象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许多反复出现的现象的时候,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2]

在中国古代小说林中,有的作品尽管一味猎奇,追求荒诞怪异的情节,但终因脱离现实生活的实际而泯没无闻。

金瓶梅》写的是「千人共见,万人共见」之事,却能真实地再现生活,所以它屡遭禁毁而流传不衰。

《金瓶梅》看上去是事无巨细,一并采入,但并非是信笔涂鸦。那些日常生活的零碎素材,大都经过了作家的提炼加工,多能反映社会现象的本质,表现了作家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俗话说「言为心声」,尽管人的个性有差异,但是,一个人的思想气质却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于其谈吐之中。

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在刻画人物时,都特别注意独白和对话的描写,使读者能从人物的彼此交谈和说话口吻中,把握这一形象的个性特征。

但是,由于古代的通俗小说多是由口头文学发展而来,故而,多侧重于写其行动,对话则次之。

至于人物的心理冲突,着笔就更少了。因为说话艺术须靠艺人的口头演说,将故事中的人和事,以及与此相关的场景诉诸听众,由听众的听觉意象进而转化为视觉画面。

这种转化,是在瞬息间完成的。倘若长篇大论地去描写人物对话及其内心活动,必然松弛了情节的发展,就很难吸引住说话艺术的直接对象─听众。故而,即使写及对话,也必须十分简短。

《三国》绘画

《三国》《水浒》《西游》诸小说,正继承了这一传统。如《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一节,曹操矫诏发兵,会同袁术、孙坚、公孙瓒诸部,讨伐董卓。

董卓部将华雄领兵迎战,连挫联军数员大将。此时:众皆失色。绍曰:

「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

「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

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第五回)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