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鸿魁 | 试论《金瓶梅》的语言研究

金瓶梅解读评论阅读模式

金瓶梅》曾与《水浒传》《西游记》一起,被清人称为三大奇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创作高峰的《红楼梦》,也「深得金瓶壸奥」,与《金瓶梅》有传承借鉴的深刻渊源。
金瓶梅》在小说美学史上的价值无疑是极高的。
近几年,随着几种校点删节本的出版,更多的人得以阅读欣赏,《金瓶梅》的思想认识意义和描写艺术,也得到日益加深的研究。
然而《金瓶梅》所包含的极其丰富的语言数据,却仍处于勘测试掘阶段。
《金瓶梅》作为第一部长篇世情小说,用纯熟的白话描绘了极其广阔的社会画面,展现了各类人物的日常生活,其口语材料的丰富、集中和均匀,是《西游记》《水浒传》无法与之比拟的。
《红楼梦》的语言材料虽然也丰富,但因为时代较晚,而且锤炼加工使语言失去了原器之朴,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价值较《金瓶梅》也似略逊一筹。
但是上述几部书的语言研究,却远远超过了《金瓶梅》,如《红楼梦》的语言研究已经写成了专著。

《<金瓶梅>语言研究文集》

为了发展《金瓶梅》的语言研究,有必要回顾一下《金瓶梅》语言研究的历史。
如果把语言现象的观察作为广义的语言研究,那么可以说,从该书刊刻问世起,这种研究就开始了。
沈德符大致和《金瓶梅》的作者是同时代人,他的《万历野获编》里二十五〈词曲‧金瓶梅〉条,是较为全面介绍《金瓶梅》的最早资料。
他说:「无几,则吴中悬之国门矣。然原本实少五十三至五十七回,遍觅不得,有陋儒补以入刻。
无论肤浅鄙俚,时作吴语,即前后血脉也绝不贯穿,一见知其赝作矣。」
《金瓶梅》现存最早版本,是万历丁巳东吴弄珠客序本《金瓶梅词话》(以下简称万历本)
现在经初步研究,其五十三至五十七回与前后血脉不连贯确是事实,语言风格与他回不同也是有的。[1]
可见,万历本即使不是「吴中悬之国门」的首刊本,也是内容未大变动的翻刻本。
下文谈到《金瓶梅》的语言问题,未专门注明者,均指万历本。
沈德符是第一个注意到《金瓶梅》语言问题的人。他的话告诉我们,除了五十三至五十七回而外,是没有吴语的。
沈德符是秀水人,即今浙江省嘉兴市,就是说他是吴人。因此,他判定是否吴语是权威性的。
一百年后的张竹坡,在评点《金瓶梅》时也涉及到语言问题,这集中在〈寓意说〉一文中。
他认为《金瓶梅》中人物的名字皆有寓意,并根据自己的语感作了种种解说。
因为他生活的时代去《金瓶梅》成书尚不算远,有些解说是可信的,如「车(扯)淡」「管世(事)宽」之类。有些只能说大致可信,如「温必(屁)(股)」。
有些则十分可疑,如「陈经(茎)(芰)」。这种牵强的附会,一方面表现了他立论过于偏执,一方面反映出他的方言与《金瓶梅》的方言有距离。
为评点本作跋文的陈相,也注意到《金瓶梅》的语言问题。他认为《金瓶梅》有山东土白,应为山东人所写。[2]
他大概是第一个提出作者为山东人这一说法的。

皋鹤堂本 ·竹坡闲话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72.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72.html

近代以来,随着《金瓶梅》研究的发展,语言也成为人们关心致力的方面。
这个时期的语言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各有不同的目的和方法。
第一种类型是从语言推究作者。属于这种类型的有郑振铎、吴晗、鲁迅。
他们认为作者是山东人,他们的根据是《金瓶梅》用的是山东话。为什么肯定是山东话,并未详论,只是凭一种直感。这种直觉虽然笼统,却很重要。这是因为:
第一,这几位都不是山东人,并无乡土偏见;
第二,这几位都非专门的语言学家,并不斤斤于某词某语的严密考证,而是凭全面的综合的印象。他们倒是把语言当作一个系统来看的。
第二种类型是解释词语,沟通文句,便利阅读欣赏,属于训诂范畴。方法则是比勘互校或引证方言。
作这类工作的颇多,也极有成效,各种评点也常包含有这方面的内容。
近代专门的论著如姚灵犀〈金瓶小札〉、朱星〈金瓶梅的词汇语汇札记〉等等。
此外,陆澹安《小说词语汇释》、董遵章《元明清白话著作中的时代方言例释》,都有相当多的篇幅是解释《金瓶梅》词语的。这类论著因为作者功力的深浅而有其不同的创获。
要作踏实的工作,总有一得之见,能成一家之言。
近几年来,随著作者考证热的兴起,出现了第三类情况,即用词语考证的方法去推断作者的籍贯
如张惠英的〈金瓶梅用的是山东话吗〉[3],〈金瓶梅中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4],张远芬的〈金瓶梅的作者是山东峄县人〉[5]
用语言特点去判定著作权,本是科学的方法。但上述文章的语言观和方法论都是有问题的。
刘钧杰〈〈金瓶梅用的是山东话吗〉质疑〉[6]和李时人〈贾三近作《金瓶梅》不能成立─兼谈我们应该注意的态度和方法问题〉[7]提出了恰当的批评。

《语言词典》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72.html

刘钧杰主要是从语言发展的角度提出批评的。他指出:
「一个词的『今籍』可未必一定是它四百年前的祖籍。词汇固然有它的稳固性,可它绝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词汇比基本词汇还变得更快一点。」
李时人除了也谈到方言「有历史层次和地域范围的变化」以外,又从共时语言词汇交叉关系的角度加以批评。
他引用了方言专家袁家骅的话:「词汇的方言界线,要比语音的方言界线更不稳定,更难划分。」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72.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7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