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钧韬 | 鲁迅《金瓶梅》研究的成就与失误

金瓶梅解读评论阅读模式

以前的小说主要用人物的言行来展示其心理活动,《金瓶梅》开始直接向人物的内心世界挺进,通过描写揭示人物复杂的心理奥秘。

它写出了人物心态的复杂性,写出了心态的动态变化;它善于创造特定的生态环境来烘托、映照人物的心境,将抒情与动态情态描写结合起来,并通过对比、反衬来强化不同人物的特殊的心路历程。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92.html

除此之外,《金瓶梅》在情节美学、结构美学、语言美学、艺术风格等多方面,都有许多开拓和创新。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92.html

于此可见,《金瓶梅》在艺术上的创新非常突出。套用鲁迅的话说,应该是“自有《金瓶梅》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92.html

如果举例说明,可谓举不胜举。对此我写过一部书:《金瓶梅鉴赏》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92.html

书中选取了小说中的43个精彩篇章,从艺术创新的角度,对这些篇章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研究。上述那些理论观点,就是我从微观到宏观,从感性到理性探讨所得出的结论,可资研究者参考。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92.html

《金瓶梅》在艺术上的创新,大多为《红楼梦》作者所吸收、继承、借用,并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发扬光大,致使《红楼梦》戴上了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创作极峰的桂冠。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92.html

孙子超越爷爷,这是自然之理,但不能说爷爷的“打破权”,亦必须归入孙子的囊中。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92.html

《金瓶梅考证》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92.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92.html

对《金瓶梅》初刻本问世年代判断的失误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92.html

鲁迅在1924年出版的《中国小说史略》(下册)中指出:

诸“世情书”中,《金瓶梅》最有名。初惟钞本流传,袁宏道见数卷……万历庚戌(1610),吴中始有刻本,计一百回,其五十三至五十七回原阙,刻时所补也(见《野获编》二十五)。

在这里,鲁迅没有用“可能”、“大约”等推测之词,而是下了断语:《金瓶梅》初刻在万历庚戌年(三十八年),地点是“吴中”。

此说一出,遂成定论。赞同者有郑振铎、沈雁冰、赵景深等大家。直到今天,在《金瓶梅》研究界,信奉此说者还大有人在。

朱星先生说,“鲁迅先生治学态度很谨严,决不会草率从事,一定有根据的”,这倒说出了几十年来,不少学者盲目信从鲁迅的庚戌初刻本说,而不加仔细考证的重要原因。

鲁迅的根据,是沈德符《野获编》卷二十五《金瓶梅》条,现抄录如下:

丙午遇中郎京邸,问曾(《金瓶梅》)有全帙否?曰:第睹数卷,甚奇快。……又三年,小修上公车,已携有其书。因与借抄挈归。

吴友冯犹龙见之惊喜,怂恿书坊以重价购刻。马仲良时榷吴关,亦劝余应梓人之求,可以疗饥。……未几时而吴中悬之国门矣。

丙午,是万历三十四年(1606);又三年,是万历三十七年(1609),或三十八年(1610)。袁小修这次赴京会试,是万历三十八年。未几时而“吴中悬之国门”,这个“未几时”当然可以推测为一年或更短。

鲁迅依据这段话作出《金瓶梅》初刻本问世于万历庚戌(1610)年的结论,似乎亦差不离。

正如赵景深先生所说:“从丙午年算起,过了三年,应该是庚戌年,也就是万历三十八年。所以我认为,……鲁迅所说的庚戌版本是合情合理的。”

但是,鲁迅在沈德符这段话中,忽略了“马仲良时榷吴关”这一句关键性的话。我国台湾学者魏子云先生根据民国(1933年)《吴县志》考出,马仲良主榷吴县浒墅钞关,是万历四十一年(1613)的事。

由此可以认定,《金瓶梅》吴中初刻本必然付刻在万历四十一年以后,而不可能在万历庚戌(三十八年)。这样,鲁迅的庚戌初刻本说就有误了。

但是,魏先生的考证还存在问题:“马仲良时榷吴关”,如果是从万历三十八年就开始了,一直连任到万历四十一年,那么“马仲良时榷吴关”后的“未几时”, 《金瓶梅》初刻本问世,就可能是万历三十八年,鲁迅的万历庚戌(三十八年)说就可能是正确的,魏先生的考证就有被彻底否定的危险。

为此,笔者做了进一步考证,找到了清康熙十二年(1673)的《浒墅关志》。

明景泰三年,户部奏设钞关监收船料钞。十一月,立分司于浒墅镇,设主事一员,一年更代。

这就是说,马仲良主榷浒墅关主事只此一年(万历四十一年),前后均不可能延伸。事实上,《浒墅关志》亦明确记载着,万历四十年任是张铨;万历四十二年任是李佺台。

马仲良绝对不可能在万历三十八年就已任过主事(他在万历三十八年才中进士)。至此可以论定,鲁迅先生认定的《金瓶梅》“庚戌初刻本”是根本不存在的。

这是鲁迅先生的一个不小的失误,其原因是他只凭主观的判断而没有进行考证。

据我的考证,《金瓶梅》初刻本问世的时间,当在万历四十五年冬到万历四十七年之间,这就是我提出的《金瓶梅》初刻本问世年代“万历末年说”。

《浒墅关志》

对《金瓶梅》作者“决非”

“南方人”的判断,失之于武断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日本译本序》中说:

《金瓶梅词话》被发见于北平,为通行至今的同书的祖本,文章虽比现行本粗率,对话却全用山东的方言所写,确切的证明了这决非江苏人王世贞所作的书。

鲁迅对《金瓶梅》作者“王世贞说”的否定,其言词十分坚决,但证据仅为山东方言一例。

《金瓶梅》传世的当初,“王世贞说”十分盛行。到了当代,信奉者大有人在,并努力考证,挖掘新的资料来支持“王世贞说”。

我在20年前就提出“《金瓶梅》作者王世贞及其门人联合创作说”。但我并不认为“王世贞说”就一定是正确的。“王世贞说”到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这不是我们与鲁迅的分歧所在。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