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利华 |《明代诗学思想史•导论》(一)

金瓶梅解读评论阅读模式
为显明相关研究之眉目,在此有必要对明代诗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特征作一简略的勾画。

《文学理论》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18.html

元明之际是我们探察明代诗学思想史的时间起点,总观此际的诗学领域,各家关注的问题面向相对开阔,涉及诸如诗歌的基本性质与创作要素、诗歌与学古的关系、诗歌的价值功能等多个方面的议题,其观照的角度和表达的诉求或因人而异,形成一种多元的格局。
但与此同时,这种多元格局面临传统思想意识的深刻侵染,特别是朱明王朝建立之初,加强意识形态的全面调控,确立“崇儒重道”的基本方略,在文学领域强化尚教化、重实用的政治干预。与之相对应,诗学领域也不乏响应传统诗教、规范抒情导向以及突出诗歌经世实用功能之论调的泛起。
元末明初以来,对有明一代诗学主流的形成发挥奠基作用并具有时代标志性意义的,则集中体现在宗唐诗学体系的构建。
从元末杨士弘所编《唐音》到明初高棅所编《唐诗品汇》、《唐诗正声》,宗唐诗学体系经历了一次显著完善化的过程,其中《品汇》之“博”或“备”,《正声》之“纯”或“精”,构成选录功能上的互补,成为更具整体性的一个唐诗范本。
这些唐诗选本的编定及其确立的选诗宗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唐诗在明代的经典化进程,特别是《唐音》注重对诗歌音律体制的鉴别,《品汇》以“声律”、“兴象”、“文词”、“理致”等多项审美指标为铨衡唐诗之则,且分别以盛唐诗歌为中心,指示它们相对侧重艺术品鉴的审美路线,上承宋人严羽《沧浪诗话》以唐为尚、尤重“盛唐诸人”[⑤]的师法途径,下启明人复古诗学的宗唐思路。
在明代前期尤其自明成祖永乐年间以来,台阁文学势力趋于活跃,成为主导文坛风尚的一股重要力量。
受制于“崇儒重道”的政治策略及意识形态的调控,旨在维护正统、尊尚教化的实用主义在馆阁文士中间有着广泛的认同度,如台阁体集中“表达了儒家思想在文化上的优越性,并褒扬了治道所带来的民族复兴”[⑥]。
在某种意义上,馆阁文士中带有群体性的这一认同特点,体现了如德国著名学者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一书所说的作为社会归属性意识的一种“集体的认同”,这是“建立在成员分有共同的知识系统和共同记忆的基础之上”,并且是“通过使用同一种语言来实现的”,或者说循环其中的,“是一种经过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知识和共同的回忆编码形成的‘文化意义’,即共同的价值、经验、期望和理解形成了一种积累,继而制造出一个社会的‘象征意义体系’和‘世界观’”[⑦]。
检视台阁诗学思想体系,不同程度表现出的对于唐诗的尊崇,成为馆阁诸士古典诗歌接受的一种倾向性立场。
推察起来,它从历史与现实两方面反映着台阁诗学的重要取向,其中既受到宋代以来唐诗经典化趋势的深刻影响,又和馆阁诸士国家意识主导下的实用主义立场相联系,表达了要求符合明帝国文学书写之需求的理性关切。
宗唐实和他们对于唐诗价值意义的特定解读不可分割,一方面,馆阁诸士用心揭橥唐诗“追古作者”的意义所源,将其纳入抒写“性情之正”[⑧]的诗歌传承的正宗系谱,包括利用杜甫诗歌的经典效应,极力放大包孕在杜诗中的政治或道德意蕴,反映了他们重塑诗歌价值体系、建构理想抒情范式的某种诉求。
另一方面,唐诗本身作为成熟的文学典范,特别是其表现体制的完备性以及美学特色,同时进入馆阁文士的审美视野,也令他们注意对唐诗在美学层面的价值抉发。
这种接受取向上的两重性,既因宗尚对象而异,也因接受个体而异。台阁诗学有着深重的官方背景,浸润和引导当时和继后诗学领域显在或潜在的作用不可低估,其宗唐的倾向性立场,包括针对唐诗展开的价值诠释,成为推助唐诗在明代经典化进程一股不可忽略的驱动力。
探讨明代诗学思想史的进程,成化、弘治之际,身为馆阁重臣和文坛主将的李东阳是一位格外值得注意的风向标人物。
相对于明代前期台阁诗学系统,他在有关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主张,这些主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成、弘之际诗学领域的异动迹象。
如他有感于在“崇儒重道”背景下强化和激发起来的以经术为尚的造士制度以及相应的学术风气,质疑“专尚经术,悉罢词赋”[⑨]政策的合理性,表达对诗道沦落的深切关注;一再强调诗文异体,辨正诗歌的体式规制,显示注重诗歌品格的理论自觉。其诗文异体论的意义指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面对专注经术而轻视诗道的时风,突出诗歌自身体式规制的特殊性,强调“《诗》与诸经同名而体异”[⑩],“《诗》在六经中别是一教”[11],在源头上将诗从与诸经的同一类属中分离出来,赋予其以有别于诸经的自主性,亦为深受经术影响以至沉沦的诗道重新获得生存和发展空间提供理论依据。
二是明初以来为官方规范的科举时文,成为热衷于功名仕途文人士子重点摹习的对象,这一特殊文体在展现其影响时人文章书写风格的强势性的同时,也对古文与诗歌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即如李东阳慨叹“士之为古文歌诗者,每夺于举业,或终身不相及”[12],其中乃有感于科举之业包括应试文体对“歌诗”所造成的侵蚀。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18.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11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