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小说史上,李衙内本身是个甚为微末的存在,但如果瞻其前观其后,却又会发现他不容忽视的意义与价值。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342.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342.html
栋蛀梁朽国何堪——王招宣论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342.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342.html
王招宣是《金瓶梅》中极为特殊的一个人物:他根本没有出过场——故事开始时他已经死了,但是他的名字却几乎伴随了西门庆以及潘金莲故事的始终。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342.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342.html
关于他的情节主要内容有,第一回介绍潘金莲身世时,提到她九岁卖到王招宣府,学会了“描鸾刺绣,品竹弹丝”、“做张做势,乔模乔样”,直到十五岁离开——这一年王招宣死去。六十九回续上这一伏笔,写王招宣的遗孀林太太耐不住寂寞,与西门庆勾搭成奸。这里顺势穿插进王招宣的身世——“他祖爷太原节度邠阳郡王王景崇”,“世代簪缨,先朝将相”。接下来十分讽刺的一笔是王招宣的儿子王三官拜了西门庆做干爹。到七十八回,再写“西门庆两战林太太”,而紧接下来就是七十九回西门庆的纵欲亡身。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342.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342.html
招宣,并不是一个确定的职官名称,而是招讨使、招抚使、宣慰使、宣谕使一类官职的泛称。之所以作品中使用这个泛称,是因为这一类官职性质相近,隶属相同,职级近似。如《宋史·职官志》载,大都督府下属有宣谕使、宣抚使、招讨使、招抚使等,“招讨使,掌收招讨杀盗贼之事,不常置。建炎四年,以检校少保、定江昭庆军节度使张俊充江南路招讨使,定位在宣抚使之下、制置使之上,著为定制。”“招抚使,不常置。建炎初,李纲秉政,以张所为河北招抚使,未及出师而废。绍兴十年,刘光世为三京招抚使,逾年而罢。”“宣抚使,不常置,掌宣布威灵、抚绥边境及统护将帅、督视军旅之事,以二府大臣充。宣抚副使,不常置,掌贰使事。”(15)显然,在宋代,这是个临时性的但位高显要的职位。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342.html
文章源自金瓶梅网www.jinpm.cn金瓶梅网-http://www.jinpm.cn/31342.html
到了明代,这些名目依然存在,但实质却有了很大变化。据《明史·职官志》,天子“征行”之时,武官临时“兼领”的职衔中,“有招讨使、招安使(或云捉贼、招安、安抚使名者)”(16)。而地位一般在从五品到从三品之间(17)。若从作品安排的人际关系看,王招宣的地位是以明代制度为蓝本的。
至于书中所写王招宣的祖上王景崇,则是个历史上实有的人物——《金瓶梅》的一个特点就是把历史上的人物与虚构的人物混在一起编织故事,增强作品的历史真实感。有人统计,姓名与历史人物相同者,涉宋为59个,涉明为85个(18)。一般来说,高层人物多由宋代朝堂借来,下层人物重名者多为偶合——但王景崇是个例外。
早有研究者指出王景崇为唐代大臣,但这只是问题的一部分。《金瓶梅》中的王景崇其实杂糅了多种元素而成。首先,晚唐有重臣名王景崇,懿宗朝至僖宗朝任成德军节度使,并加开府仪同三司,封忠穆王,死于中和三年,其子王镕继承为节度副使知留后事。从“节度使”、官高位显而“封王”,以及荫及后人等几个方面来看,《金瓶梅》中的王景崇确有他的影子。不过,比他略晚一些还有一个王景崇,名气也不小,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有传。这一王景崇先后事后唐、后晋、后汉,做过宣徽使、左金吾卫大将军、岐阳节度使等。有趣的是,他被任命为“邠州留后”,即代理邠州节度使,并因此爆发与朝廷的冲突,最终全家自焚。从“宣徽使”、“节度使”、“邠州留后”来看,他和《金瓶梅》的血缘也同样不可忽视。
晚唐王景崇的地位、荫泽,加上五代王景崇的“宣徽使”、“邠州留后”、“节度使”,就构成了小说中的王景崇。小说人物与历史人物这种种元素的高度密合,令我们感到惊讶。可以肯定,这多元素重合绝不是“偶然”所能解释的。
上述“王景崇”的历史材料主要见于《资治通鉴》,一般的饱学之士是不难接触到的。由《金瓶梅》为王景崇这个人物设定的身份细节,我们可以知道,《金瓶梅》的作者有一定的史学修养,而且对《资治通鉴》较为熟悉。
现在问题是,作者如此认真地写出王招宣这个特殊的人物、特殊的家世,到底为的是什么?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人物出现在作品中,绝非只是为了让他的太太成为西门庆又一个泄欲的对象。那样的话,就不必开篇把潘金莲的出身安到王府,再费恁多笔墨写他的先祖。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看看作品写到这个人物时的具体笔墨。西门庆初次与林太太幽会,所见的招宣府是一派高贵气象:
只见里面灯烛荧煌,正面供养着他祖爷太原节度邠阳郡王王景崇的影神图,穿着大红团袖蟒衣玉带,虎皮交椅坐着观看兵书,有若关王之像,只是髯须短些。旁边列着枪弓刀矢。迎门朱红匾上“节义堂”三字;两壁书画丹青,琴书潇洒;左右泥金隶书一联:“传家节操同松竹;报国勋功并斗山。”(19)
庄严肃穆,格调高雅,特别是“有若关王”云云,以及“节义堂”、“传家节操”的字样,一本正经写来,让读者产生肃然起敬的感觉。这是全书之中很少有的氛围,而作者不吝辞费,后面又有两次类似的描写:
(西门庆)至厅上叙礼。原来五间大厅,毬门盖造,五脊五兽,重檐滴水,多是菱花槅厢;正面钦赐牌额,金字题曰:“世忠堂”,两边门对写着:“启运元勋第,山河带砺家。